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090字。
  语文
  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1-3题。(9分)
  《论语》导读(节选)
  《论语》只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概括地说,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论语》作为儒家的思想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可以说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了。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礼乐崩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其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的精辟言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提倡“温故而知新”(《为政》)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前)的学习方法。从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经常问到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先进》篇中有一章,子路问孔子: “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你父亲、哥哥还在,怎么能就听到就做呢?”冉有也用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给两个人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冉有(即求)性格退缩,所以孔子就给他激励;而子路(即由)勇于作为,所以孔子让他用所节制。同时,孔子很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孔子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论语》当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比如孔子认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大意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又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同前)此外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前)“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前)这些言简意赅的话,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成座右铭。(文章见必修一)
  1.下列关于《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篇幅不长,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涉及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方面。
  B.《论语》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其核心是“仁”,“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
  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很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言论,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D.《论语》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成座右铭。
  2.对“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并没有明确的诠释,他只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B.“仁”的实现,有赖于对“礼”的施行。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C.“仁”既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D.孔子认为为政者的“仁”体现在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后世影响之大,而它对后人的启发就体现在治国理念、教育、如何为人处世三个方面。
  B.孔子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例如对子路、冉有所问的同一问题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就是为了激励冉有,让子路有所节制。
  C.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认为对不同的人或加以点拨,或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D.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交有益朋友。一个人到了壮年,要戒争斗,这是因为这个年龄血气旺盛刚烈。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荆轲刺秦王(节选)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