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精准对练七 古诗的写景艺术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注】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的能力。回答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结合诗歌中描写雨后景象的诗句逐一筛选、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给出的提示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把关键的景象点提取出来并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上句中的“风林”交代背景,而在整个风林中“一叶”落下则显得格外凄清;下句中的“露草”指露水沾湿小草,显示秋意已深,“百虫鸣”指秋虫鸣叫,备显凄凉之意。另外,要注意明确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如写秋虫鸣叫,是为了衬托秋夜的寂静,这里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最后还应点出景物整体的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以动衬静,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借禅意表达诗人追求宁静淡泊情趣的诗歌。全诗围绕“寻”字展开,前四句叙寻而不遇,着重描写了常山道人隐居地清幽、宁静的环境,后四句写入山寻找道士所见到的清新宜人景观,尾句表现惬意自得的喜悦。应紧扣题干中的“隐居地”,从前四句中组织答案,要联系景物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景色特点并作适当分析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