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080字。
树德中学高2017级第五期11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出每小题答案前,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 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 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摘编
自李美皆《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其实各自为政,批评不应干涉创作,创作也不能依赖批评。B.文学批评家应当首先以合格读者的审美水准去看待作品,摒弃专业的话语体系。
C.有的批评家眼高手低,因而作为读者欣赏作品没有问题,写的评论却毫无魅力。D.文学批评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我们要做到顺其自然,不需要过分急躁和焦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假设对文学创作进行技术分析开篇,否定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化倾向,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B. “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形象地表明文学批评应当契合文学特质,追求鲜活灵动。
C. 文章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清楚小说的概念为例,证明了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很有限。
D. 文章用幽默的语言分析了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误判情况,指出批判比表扬对文学的发展更有益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如果评论家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就可能写出好的文学评论, 从而与作家形成良性互动。
B. 文学批评的前提是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抓住作品打动自己内心的某个点,因此批评家的技术精湛与否不重要。
C. 批评家对某一作家作品的评判难免受到自身审美趣味或能力的影响,错误的表扬和批判都不利于作家的创作。
D. 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局限于同时代文学批评家的意见,真正优秀的文学批评也一定能够经受时间考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