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
“适应”话题题解及构思示范
□江苏如皋中学 袁海明
【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教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9所中学的1223名中学生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70名学生存在适应不良行为,占总人数的54.78%。
所谓适应不良是指由于个体心理因素导致的对环境、条件等的改变所产生的个体心理障碍。可见,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精题设计】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通过两个小矮人、两个小老鼠与“奶酪”的故事,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简洁却耐人寻味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奶酪”也被人动了,你是像小老鼠一样积极地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尽快地找到大量新鲜的“奶酪”,还是像小矮人那样因循守旧,生活在失望和痛苦中呢?
是的,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努力去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许会因此而豁然宽阔,自己也将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适应”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认识的提炼和升华】
我们都读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匹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休息。它问另一匹跑得气喘吁吁的狼:“你为什么这样没命地奔跑?”那匹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这匹狼说:“狮子来了有什么可怕,它是我们的朋友。”说完又呼呼大睡起来。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却让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匹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
这匹狼之所以被饿死,原因就在于它和“小矮人”一样,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固守原先的一套思维模式,不知变通,不懂得适应。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说生活中的竞争是永恒的,适应方能求得一席之地,自然界的万物都必须正视竞争的残酷性,主动地适应一切发展和变化,因为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你,但你必须学会时时处处适应生活。
是的,人生在世,需要我们适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离开娘胎,我们首先要适应外界温度光线的变化;进入学校,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进入社会,又要适应形势、潮流的变化……特别是当社会发展步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变革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永远是世界的主宰,具有征服一切的巨大力量,谈适应那是一种随波逐流、苟且偷生、碌碌无为、世故圆滑甚至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适应呢?
首先,适应是明智之举。大诗人李白说得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意思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与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除了规律谁也不能去驱策四季的运行。而规律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适应规律就能很好地掌握、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不适应甚至违背规律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中国人主动适应“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规律,才有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举;伽利略适应规律,捍卫真理,才能推翻亚里斯多德的错误学说。而物理学上有关“永动机”的设想,历经几个世纪,最终以失败告终,是因为它违背了规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那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才有张勋、袁世凯在规律面前遗臭万年……因此,虽说人可以改造自然改变世界,但前提必须是适应规律的要求,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见,在规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