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00字。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读??书
  1.(2分)中华民族诗词璀璨,书法生辉,二者结合更是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赏析下面的书法作品,将其原句用楷书正确、清晰、美观地书写在下方。
  2.(10分)请将空缺处的原句写在横线上。
  (1)     ,归去,                (苏轼《定风波》)
  (2)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其一》)
  (5)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6)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8)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虽以病树自比,却充满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二、读??思
  3.(10分)班级举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探寻自强不息精神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上面材料,从个人角度说说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2)【活动二】讲述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人生的棋盘上,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③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障碍,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④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绎着强有力的生命乐章。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好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此环节,主持人设置了以上开场白,请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     
  A.①句为倒置的因果复句。
  B.②句为假设关系的复句。
  C.③句为条件关系的复句。
  D.④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3)【活动三】追寻经典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在《水浒传》的具体描写中,作者张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蕴含着儒家伦理学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上面的材料,请你结合原著情节,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10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