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630字。

  永春一中2019年高一新生夏令营语文学科素质测试2019.7.10
  一、现 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电视文化中形成潮流,继而影响带动网络等新媒体的相应表现,常常形成“热点”和“焦点”,这既说明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日趋强烈,也体现出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形态新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将成为今后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重要增长点。
  但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一是表现失当,对传统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有时还出现“戏说”、过度阐释等情况,一些未必与当下时代契合的趣味时有出现。二是千人一面、重复单调,一窝蜂追逐同一题材主题,如不少传统诗词类节目形式相似,表现方式雷同,影响传播效果和公众接受。三是创新不足,缺乏更有效展示传统知识和价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简单直接搬用传统知识,节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避免“戏说”和过度发挥,避免对传统价值的通俗化变为庸俗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接近其本质,开掘凸显其内在的真正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传统的内涵发掘好、把传统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综艺模式上推陈出新。充分研究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规律和观众接受习惯,在汲取近年创新经验基础上大胆开拓。传播力是真正影响力的保障,影响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让传统“流行”起来,一定要让媒介特点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影像和声音的丰富立体达到事半功倍的展现,通过让人耳目一新的设置、让人充满美的享受的环节使观众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媒体互动互渗,在传统电视媒体之外,通过多样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丰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视频”,是与电视综艺节目有差异的新“节目”,对于电视传播具有丰富支撑作用。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当代人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深入理解的表达,尤其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需要持续付出艰苦努力的工作。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可释性”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从综艺节目到“短视频”,这些可贵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传承提供有益经验,为未来继续前行提供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颐武《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已形成发展趋势。
  B.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能够形成潮流,表明社会对它的精神价值存在需求。
  C. 受单调雷同表现方式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播效果存在问题而让公众无法接受。
  D. 优秀文化传统要获得当代人的理解,需要探讨其“可释性”,探索其传承传播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按摆问题、提措施的顺序,论证了如何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的论题。
  B. 文章从解读失当、方式雷同、创新不足等角度,论证“流行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C. 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手段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D. 文章例举“短视频”之例,意在论证更深入地“流行化”需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有进一步“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可获得新的增长点。
  B.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戏说”与过度阐释,导致了对它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
  C. 如果能充分发挥影像、声音等媒介的特点,优秀文化传统的呈现将会更接近其本质。
  D. 多种媒体互动互渗的传播方式,可提高传播效果,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更早已走进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多媒体教学、交互式学习在各类学校屡见不鲜,早教机、学习机、学生平板电脑等也已成为各年龄段学生的“手头必备”。现如今,网上借书、二维码考勤甚至手机远程开教室门、开多媒体设备这样的“神操作”陆续出现,让更多师生认识并享受着智能化带来的教育和学习便利。智慧校园作为应运而生的一个“热词”,正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