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5道题,约7640个字。

  2020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二)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  )
  A.娉婷(pīng) 亵渎(dú)  强聒不舍(guō)  矫揉造作(jiǎo)
  B.宽宥(yù)  发窘(jiǒng)  孜孜不倦(zī)  杳无消息(yǎo)
  C.喑哑(yīn)  恪守(gè)  自惭形秽(huì)  度德量力(duó)
  D.诘难(jié)  矗立(zhù)  味同嚼蜡(jiáo)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宣泄  勾当  一义孤行  面面相觑
  B.干系  怨怅  鸠占鹊巢  思贤如渴
  C.调停  筵席  三顾茅庐  富丽堂皇
  D.失礼  盘缠  不可名状  自吹自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唐代诗人李白文采斐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传诵。
  B.最近,阿成迷上了炒股,在同事的指点下倒也挣了不少钱,可谓获益匪浅。
  C.桂林摩崖造像雕工细腻,有岭南“小家碧玉”的地方风格,区别于北方造像的宏大。
  D.她为人冷淡,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所以常常给人留下“自私”的印象。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C  )
  A.安疆村石门坎屯的莫荣桂为自己能在爱心超市务工领到工资喜不自禁。
  B.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要坚决拒绝随意增减课时现象,要鼓励和表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优秀老师。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桂林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两者都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B.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C.雨果和莫泊桑均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代表作分别有《悲惨世界》和《羊脂球》。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综合性学习
  研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6—7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材料一】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材料二】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94.6%的受访民众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垃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
  【材料三】2015年,桂林市成为广西首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我们要把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工作作为垃圾管理的一场革命来推动,通过宣传教育、试点示范、升级设备等方式,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正确率和分类投放正确率,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全市,从而提高桂林垃圾处理水平,让桂林城市更清洁、更美好。”一环卫处负责人说。
  6.选出对上述材料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材料一,世界早已公认了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垃圾分类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B.材料二,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垃圾”。
  C.材料三,为了更好地将桂林变成更清洁、更美好的城市,推广垃圾管理经验必不可少。
  D.三则材料虽然都讲到“垃圾分类”,但重点各不相同,如材料一重点介绍垃圾分类的发展。
  7.请为即将举办的“垃圾分类能手”活动挑选宣传标语,最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A  )(3分)
  A.践行垃圾分类,创建美好家园。
  B.自觉垃圾分类,否则严惩不贷!
  C.你我齐携手,保护地球。
  D.清洁可爱家园,装扮美丽广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