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20字。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二中学 戴雯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所在单元是新闻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
本单元设置有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显而易见,新闻阅读部分是本单元的基础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为后面学生自主所要完成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来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将生活中的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实践能力。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聚焦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奖,体现了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的双重价值。文中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等。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从写作方法来看,选取了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在语言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消息的最佳蓝本。
之前,通过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消息的特点、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等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课,用之前所学方法来阅读消息、筛选信息,巩固所学;还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探究消息的语言特点等,为下一步的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有人形象地称当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广、体量大、内容杂。人们需要快速读取信息、甄别信息,并且要在众多信息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合理地筛选信息成了必要的技能。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将来,学生要有独立的自我信息发布能力,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新闻知识,具备将所学再运用到新闻读写的实践中的能力。
初二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新闻的专业知识,充满着强烈地好奇心、探索欲,也有着对新闻的个性化理解。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消息,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新闻几个基本知识。不过由于初学这种文体的文章,学生学起来还是缺少章法,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消息的特征,本课将从消息的基本知识入手,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消息的语言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新闻这种体裁,并能写出简短的消息。结合学情和生本教育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到合作探究当中去,勇敢地说、大胆地写。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实践,留心时代对语文实践要求的新变化。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并在实践应用是语文教学不变的目标。
这篇课文堪称消息写作的典范,能不能让学生掌握消息写作规律?能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再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如何让学生从单纯的新闻阅读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对新闻特点的把握,再进一步转化为读写新闻实践的能力?这是本节课,我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第一步让学生转换阅读方式,把新闻当作新闻来读,用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方法来读。要速读,浏览式快速从文中筛选出信息,抓住新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和呈现新闻事实的,明确结构方式。第二步,让学生透彻分析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用理性思维分析出消息的语言特点。第三步,通过迁移拓展,小试身手,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交流分享,大胆动笔,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学生从静态学习语文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学会应用规律。
考虑到课文是百年前的事件报道,我特别选择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相关新闻,拉近了新闻作品与学生的时间距离;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校园新闻,拉近了新闻题材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由世界到国家,由国家到身边;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体现了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关注世界,关注生活,勤于动笔,提高能力。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个探究活动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
2.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