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780字。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这两首诗在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具有神话因素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色彩。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并且把它诉诸诗的创作,这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原始诗歌中,像伊耆氏的《蜡辞》乃至甲骨卜辞中的乞雨词,还带有鲜明的宗教意味的话,那么到了周代,这种原始宗教神学观念已经被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很少。即使是《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这里没有像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尽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在这里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它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结的最好形式,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使《诗经》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观等等世俗生活,都成为诗的主要内容。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那农夫们身着狐裘的逍遥神态,武士们袒裼暴虎的矫健雄姿,情人们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和鸣的切切心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间,看到人类自身——并不是神——所创造生活之美,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世界民族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与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精品。 (选自《论〈诗经〉的文化精神》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里没有神的活动,神对人无法判决和预言。
B.《诗经》中的一些“颂”诗借追思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现实的想法。
C.《诗经》中浓郁的人情味、亲切的生活感都源于以人为本而民族心理。
D.《诗经》中“雅”诗“风”诗表现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问题析问问题总结问题的论证思路,论述《诗经》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B.文章重点分析了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取代巫术宗教的种种表现。
C.文章对比剖析古希腊神的观念有力支撑了周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宰的观点。
D.文章认为中国诗很早从巫术宗教观念中脱离的基础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以前的原诗诗歌带有的鲜明的宗教意味,到了周代完全被实践理性精神取代。
B.古希腊人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周人则肯定自己信任自己表现自己。
C.我们民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在诗中充分表现了“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D.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对人本身进行肯定与歌颂的伟大民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能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在张异宾看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最大标准,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看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谈及“双一流”建设,张异宾说过去一提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