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首诗都有课件和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
2、分析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4、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2.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欢”“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大约作于晋安帝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结庐lú 在人境jìng 车马喧xuān 何能尔ěr 地自偏piān 采菊jú
东篱lí 悠yōu然 日夕佳jiā 相与还huán 欲yù辨biàn 已忘wàng言
(2)补充《饮酒》的注释。
【1】结庐:构室。 【2】人境:人世间。 【3】而:却。 【4】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5】君:诗人自称。 【6】尔:这样。 【7】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8】南山:庐山。【9】山气:南山的气象。 【10】日夕:傍晚。 【11】相与:结伴。 【12】还:飞回巢。 【13】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春望》教案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看图片:这是古代一位诗人,请问他是谁?
杜甫,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其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溅jiàn:溅落;抵dǐ:值,相当;搔sāo:用指甲挠;浑hún:简直;胜shēng:能够承受;簪zān: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作为五言律诗,本诗的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 二三”“二一二”和“二三”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理解赏析诗的意境、内容
1.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通过同学们刚才的阅读和翻译,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城,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赏析: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荒芜苍凉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