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330字。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史上,道德建设是一种客观存在。汉代名臣贾谊在《治安策》中曾说,道德礼法“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这里所说的“为”“植”“修”,实际上讲的就是当时所进行的道德建设。
  中国道德文明发展几千年,不论是甲骨金文、竹木字刻,还是经史子集、官府文书,都记载着许多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圣人箴言和德行事迹。其中凝结着丰富的道德生活体验,记载着民间活动和各界杰出人士的事迹。当然,传统的道德建设经验不同程度地打着历史的烙印,体现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政治意志。有国家发展、兴隆和鼎盛时期的道德建设成果,也有国家分裂和衰败时期的道德建设教训。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经验中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规范化、制度化。道德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表现为向善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这种要求或价值导向,是作为精神的东西产生的,它本身还只是“虚”的精神,而要把这种虚的精神变为“实”,即变为人民的德行和群体、社会的良好风尚,还需要有由虚变实的中介,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措施,使之落到实处,变成现实。“虚以受善,实焉固执”,如荀子所说,“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国古代的经验是把没有规定性的向善精神化为具有一定规定性的纲纪、原则、礼仪,以及各种特殊规定等。
  风俗是自由的自然,因而,一个社会的风俗就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这个社会用以判断善恶是非的直接价值标准。黑格尔曾说,“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需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社会风气就是伦理实体的精神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精神,只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风俗即可。一个社会中具有生命力、代表未来方向的时代精神,只有成为这个社会的风俗,才能成为真实的。不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风尚习俗,注定失却存在的理由,注定要从历史上消失。同样,一个游离于社会风尚习俗之外的时代精神,也很难说是真实的时代精神。只有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时代精神,才是真实的、长远的。
  风俗习惯的文明变迁,离不开教育。教育不仅是理智理性的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生活教育。这种生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多环节的反复,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
  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作用机制有二:其一,激发、唤醒主体对善的渴望及其人生理想,形成善的精神习惯。主体对善的内在渴望,使主体不仅能够获得成人的方向,而且还能够获得战胜既有危害人性健康生长因素的力量。其二,通过规范塑造与示范引领,使主体形成好的行为习惯。风俗习惯的形成或矫正,既不能没有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也不能没有法制规范的强制,二者配合一体,方可促成社会习惯、风尚习俗的定向转变。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精神风貌、风俗习惯,总须加以引导,才能走向更加文明的境地。一种不加引导、顺其自然的社会,其精神难免流俗。只有作为社会良心的先进分子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形成浩然正气,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8日,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道德史上存在道德建设,是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首次提出的观点。
  B.古代典籍中,凝结着古人的道德体验、活动或事迹,蕴含着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C.社会道德兼具虚实两种属性,是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的反映。
  D.风俗为自由的自然,不仅是社会的时代精神,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精当有力。
  C.文章引用荀子的言论,阐释了道德价值由虚变实,方可“虚以受善,实焉固执”。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了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金文、竹木字刻、经史子集、官府文书等道德经验载体,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
  B.对时代精神而言,其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并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其能够真实、长远的前提条件。
  C.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及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与文中主体的“善的精神习惯”“好的行为习惯”理念是一致的。
  D.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与法制规范的强制要相配合,且先进分子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必要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纪念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联合20家承办和支持单位主办了“2019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暨应急科普知识及用品展”。
  本次活动举办了防灾减灾知识图片展、家庭应急用品展。活动现场摆放了30余块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众宣传地震、滑坡、洪水、泥石流、火灾等避险、逃生知识,向民众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