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190字,答案扫描。

  科目: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 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学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11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郴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共11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 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更具穿透力。从大众视野来 看,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神秘鮮为人知,但他们身上元气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 抵人心。从钱学森到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精神气场: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 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院士的寄语,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今天,我们迎来了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 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这既是时代之问,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绽放光彩的机会。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瞄准世 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整个科学界来维护。这些年来,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数看,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比如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等。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一流的科研成果。
  弘扬科学家精神,也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也难拔节生长。当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骛、“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能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总之,科学的事业,呼唤更加科学的管理。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事业,某种程度上,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一种对于未知、对于人民的热爱。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相信, 若所有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何鼎鼎《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科学家的精神,既要有科学家的求索精神,也要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培育。
  B.科学家有了强大的新时代精神气场,就能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新丰碑。
  C.近年来,中国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公信力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论文和专利。
  D.要让科研回归本真,就要营造好的环境,要信任科学家,不要干预科研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逐层深人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第二段运用引用和正反解说法,论述了要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过硬的科学精神。
  C.文章围绕“科学家精神”这一论述对象,非常注重当下的实际情况,有很强针对性。
  D.文章末段论证了科学事业无止境,正因为如此,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对未知、对人民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成果有可能被新的技术替代被人们遗忘,但是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定会长存。
  B.我国当下的科技创新既有令人欣喜的一面,也有亟需解决的内困外忧,这正是科学家精神大放光彩之契机。
  C.我国的科技需要实现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就需要遵循各种规律,让科研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D.若所有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懈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对人民深深的热爱,就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1915年提出的, 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国际化大都市应是区域中心,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是移民之城,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四种不同的说法;是会展之城,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