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910字。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合肥二中藏高三第二次模拟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 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峦……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表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思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 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想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思想意蕴丰富。
  B.金庸小说之所以广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
  C.《神雕侠侣》可以看作是金庸作品从前期进入中期的分界线,前期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占主导,中期则是道家思想和游仙思想突出。
  D.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B.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大文化”的了解,让他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C.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中儒家思想的气息越来越浓。
  B.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C.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D. “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以致50-70年代
  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