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90+5000字。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01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02符合)绳(□03木工用于取直的墨线),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08所以木材经墨线画出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09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10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1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12听到)者彰(□13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14使脚走得快)也,而致千里;假(□15借助)舟楫者,非能水(□16名词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7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18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19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20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锲(□21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2雕刻)。蚓无爪牙(□23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之利,筋骨之强,上(□24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25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用心一(□26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7除了蛇洞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1.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完成填空。
答案 □01知明而行无过 □02善假于物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 A
……
课时优案2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观点,孟子 ① 是这个观点。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② 因为荀子生活在战国的后期,孟子生活在中期,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思想好像不切合实际,好像是不可能的,性善论执行不了, ③ 他提出了性恶论。所以荀子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界定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 ④ 这个也是荀子和孟子争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实际上否定在人性当中存在什么道德因素。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的人性论, ⑤ 有联系又有区别,孟子和荀子论人性讲的是你是性善,我是性恶,实际上这是相通的,人都有性善的可能。荀子和孟子 ⑥ 也是相通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又 / 但是 可是 虽然 可能
B 也 而 因此 / 不仅 而
C 也 但是 所以 所以 既 应该
D 又 / 可是 虽然 不但 因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境来看,孟子与孔子一样,也是以“仁”为核心的,所以第①空可填“也”,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可以从第④空入手,结合前面语境,此处应该是因果关系,可以填“所以”,排除B项;最后再验证,选择C项。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① ?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② ,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何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 ②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