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80+5620字。
第三单元
第10课 过秦论
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01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02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03名词作状语,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04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拱手(□05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06黄河)之外。
孝公既没(□07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08动词,继承)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09形容词作动词,削弱)秦,不爱(□10古义是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11招纳)天下之士,合从(□12通“纵”)缔交,相与(□13共同)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14古义是爱惜人民),尊贤而重士,约从(□15相约合纵)离(□16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17这一类人。下文“之徒”“之伦”同此义)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18沟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19攻打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20困厄)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21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九国的败兵),伏尸百万,流血漂(□2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橹(□23盾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24古义为划分)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
……
课时优案2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 ”。
答案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2.《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二选一)
(1)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
(2)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
下联:
答案 (1)斩木揭竿将百人以亡秦族陈涉不亦雄哉
(2)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如何不亡
解析 本题除了注意对联的常识,即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应外,还要注意上下联表现主旨要一致。
3.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