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20+5300字。
第3课 哈姆莱特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①冥冥( ) ②藩属( ) ③棕榈( )
④忏悔( ) ⑤印玺( ) ⑥阿谀( )
⑦嗣位( ) ⑧戕害( ) ⑨蟊贼( )
⑩吮吸( ) ⑪揩油( ) ⑫万恶不赦( )
答案 ①mínɡ ②fān ③zōnɡ lǘ ④chàn ⑤xǐ ⑥ē yú ⑦sì ⑧qiānɡ ⑨máo ⑩shǔn ⑪kāi ⑫shè
2.词语辨用
(1)沟通•勾通
监管部门和企业缺乏必要的 ,致使企业内部员工 外面的不法分子盗取了企业一部分产品,使企业蒙受了不少的损失。
(2)篡夺•抢夺
奸王在 王位之后,大肆 宫廷财物。
(3)置疑•质疑
针对某些国家就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 ,前美国国务院官员斯蒂芬•哈纳撰文指出,中国有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这是不容 的。
答案 (1)沟通 勾通 (2)篡夺 抢夺 (3)质疑 置疑
解析 (1)二者都有“通连”的意思。“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一般指情感物质等,是中性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暗中串通,勾结,是贬义词。一般只用于人与人之间。句子第一空很明显应填上一个中性词“沟通”;第二空针对“不法分子”应填“勾通”。
(2)都有“夺取”的意思。“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抢夺”,指用强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句子第一空后面连接的是“王位”,应填“篡夺”;第二空后面连接的是“财物”,应填“抢夺”。
(3)“置疑”,指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指心有所疑,指出问题以求解答。第一空所在的分句指某些国家对中国设立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有疑问,应填“质疑”;第二空所在分句指斯蒂芬•哈纳认为中国设立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不容许被怀疑,应填“置疑”。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新加坡《海峡时报》8月3日报道,目前中国已成为恐龙化石“
……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流传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情节俗套。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 ;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 。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 的感情和思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革故鼎新 起伏跌宕 众说纷纭 扣人心弦
B.推陈出新 波澜壮阔 众说纷纭 振聋发聩
C.推陈出新 起伏跌宕 百家争鸣 扣人心弦
D.革故鼎新 波澜壮阔 百家争鸣 振聋发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一空介绍的是悲剧《哈姆莱特》,这个故事已流传多年,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且属于文学创作方面,应该用“推陈出新”。②“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起伏跌宕”指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应该用“起伏跌宕”。③“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强调“说”。“百家争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