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00+17510字。

  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75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落蕊(ruǐ)  颤动(zhàn)
  细腻(nì)  独处(chǔ)
  B.酣睡(hān)  猗郁(y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涸辙(zhé)  揠苗助长(yà)
  D.深邃(suì)  羞涩(sè)
  踱着步(dù)  婆娑曼妙(suō)
  答案 C
  解析 A.“颤”应读chàn;B.“娜”应读nuó;D.“踱”应读d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斑驳 气慨 姿态 没精打采
  B.弥望 嬉游 和谐 急不暇择
  C.弘扬 点缀 苍绿 以逸代劳
  D.警戒 驯鸽 燥动 恍然大悟
  答案 B
  解析 A.慨—概;C.代—待;D.燥—躁。
  3.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一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②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①泻 浮 ②漏 静  B.①淌 升 ②洒 独
  C.①泻 升 ②漏 独  D.①照 浮 ②洒 静
  答案 A
  解析 月光从天上流下,“泻”“照”更合适,“照”不如“泻”生动,故选“泻”,排除B、D。“浮”更能表现雾的轻飘,排除C。
  4.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深味:深沉浓厚的意趣。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他十分细心,把同学照顾得无所不至,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②香云纱成衣后,穿着不粘身,凉爽舒适,穿着行路时隐隐约约发出妙不可言的沙沙声响,初名为“响云纱”,文人雅士谐其音,美称为“香云纱”是也。
  ③智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一叶知秋,预知形势的变化,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断。
  ④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有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密如蜂房。
  ⑤如果午后不休息,整个下午人都会混混沌沌,没精神,如果是健康的青壮年人,一般自身身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无须特殊治疗。
  ……
  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79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郁达夫指出,“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他说,“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将目光由古代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自始至终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建的。他不加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不可告人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一面,如《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海上》《大风圈外》等篇章,无不透露出自己彼时的生活状况、思想及行为,是其个性化记录自己的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比刻意为自己立传显得更率性而为,韵味十足。
  看一个作家是否是进步的,是否与国家、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应仅仅从道德层面考量,而应看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及对普罗大众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忧患意识,而“五四”以来,这种蛰伏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启蒙”与“救亡”这两个命题在“五四”时期被视为文化人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郁达夫,“启蒙”与“救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形影不离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有人认为“从早期的‘零余者’之作到后期颇具文人意识的游记,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郁达夫早期的散文虽有明显的日本‘私小说’印迹,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但不是其他日本作家那种放弃了政治的‘自我’,而是社会性的‘自我’。祖国的现状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倾诉着时代重压下青年的苦闷和反抗。”因此,阅读郁氏早期散文我们才会感到:“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都来自这种对个性的关注和社会对‘自我’的弃绝,以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自我’,是他个性的充分展露,悲剧意识就是他在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的两难中那抉心自食的哀寞。这份悲苦表现了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摘编自周明全《郁达夫散文的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前后的作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散文就应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郁达夫认为“尊君、卫道与孝亲”三种教条,制约着人们的说话行事,也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心”。
  C.在郁达夫看来,道若不适合自己就无所谓道,每个人都要以觉醒的思想为中心,去打破旧有的社会制度。
  D.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因此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五四’前后的作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一段“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分析可知,这只是郁达夫的观点。C项,由原文第一段“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分析可知,“每个人都要以觉醒的思想为中心,去打破旧有的社会制度”于文无据。D项,由原文最后一段“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郁达夫早期的散文虽有明显的日本‘私小说’印迹,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分析可知,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了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的观点,也即散文要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文章首段大量引用郁达夫的话语,表明其鲜明的散文创作观,真实、鲜明、有力。
  C.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来论证郁达夫的创作遵循了其“表现个性”的原则。
  D.末段论证郁达夫的“自我”是社会性的“自我”,不是作者批判的弃政治的“自我”。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不是作者批判的弃政治的‘自我’”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但不是其他日本作家那种放弃了政治的‘自我’,而是社会性的‘自我’。祖国的现状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倾诉着时代重压下青年的苦闷和反抗”“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都来自这种对个性的关注和社会对‘自我’的弃绝”分析可知,作者并没有批判弃政治的“自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在于“个性”是否作为“散文的心”。“散文的心”其实是由社会的主流思想决定的。
  B.“启蒙”与“救亡”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名继承中国文人传统的知识分子。
  C.郁氏早期散文让人感到的是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这既因为他对个性的关注,也因为时代对青年的重压,社会对“自我”的弃绝。
  D.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会造成个体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就表现为个体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他本人就是一名继承中国文人传统的知识分子”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郁达夫,‘启蒙’与‘救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形影不离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看,不仅因为他是传统知识分子,还因为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