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90字。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进入“全民写作”时代
  网络写作给文学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使原本更多由少数精英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成为一种普及的文让大批文学爱好者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其传播的迅捷和广泛也使它有了比传统媒体更大的影响力。网络的实时更新和交互性,充分调动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全民写作”和“全民阅读”共生共荣的现象。
  散文文体界定原本就比较宽泛,这使得它在“全民写作”时代如鱼得水。从互联网发展伊始的社区BBS,到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载体,散文将记录生活、抒发心情、表达想法、沉潜思考等功能张扬到极致。散文的疆域变得无限广阔,真正成为无所不包的“散”文。
  “全民写作”扩大了散文的空间,促进了散文的繁荣兴盛。同时,因网络发表的低门槛、任意性等特点,“全民写作”使好作品常被淹没在浩瀚无际的文字海洋中。
  “全民写作”令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散文创作者的队伍中,使散文内容更广阔多样,更接地气,更有个性。一些散文作者还利用网络的复制、拼贴、视频、图片、超链接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模糊了散文的文体意识,形成超文体和超文本。只要有基本的文化程度和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和表达愿望,就可以“我手写我口”。
  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和虚拟的空间中,创作者的思想少了许多条条框框,因此更锐利、更有锋芒。其作品不再像严肃的传统文学那样强调经世载道,随性的文字里多了些调侃、幽默或自嘲。在反映当下生活方面,创作者与时代的距离更近,更能反映时代投射在这代人身上的苦乐和悲喜。
  如果说老一辈散文作家有对“大”的、时代的自觉,青年作者们则更多表达了对“小”的、意义的自觉,他们自觉地于日常生活的潜流和漩涡间停驻,传统散文的观念逐渐淡化,而个性化越来越突出。或许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当代人内心深处最具复杂性的缠绕纠结的东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也是当代文学的需求所在。
  散文创作的确呈蓬勃生长之势,迎来了新的高峰和热潮。然而一方面是创作的繁荣,一方面是创作的大家和精品并不能与之匹配。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网站加大对内容的投入,自觉起到导向和助推的作用。另外,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要重新确立与时代相契合的好作品的标准。目前散文创作的环境给许多人造成的错觉是散文成了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例如随着新的文学平台出现而兴起的“微散文”,100多字的创作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然而在简短精炼的字数中,照样要精致漂亮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智慧、思想、情操等,才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散文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存在的价值。并不能因此将散文看“小”,将对散文的评价降低至那些随意化、浮泛化、泡沫化、滥情化文字的水平,任何时候要写出优秀的拥有认识、思想和审美等价值的散文都并不简单。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散文的繁荣既得益于文体界定宽泛,又得益于发表载体和写作形式多样等。
  B.网络技术手段的使用,进一步模糊了散文的文体意识,大大降低了散文创作
  的门槛。
  C.青年作者更多地表达对“小”的、意义的自觉,是因为他们已没有传统散文
  的观念。
  D.改变散文创作的现状,需要网站加大对内容的投入,也需要重新确立好作品
  的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写作在网络时代的变化为背景,论述了散文创作的变化、问题以及解  
  决办法。
  B.文章着重论述了网络给散文创作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也未忽略对其消极影
  响的论述。
  C.文章针对散文创作大家、精品与创作繁荣的现状不匹配的现象,提出了解决
  的办法。
  D.文章最后提到了“微散文”的创作,是为了论证散文在这个时代有继续存在
  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民阅读”推动了“全民写作”,进而形成了网络时代二者共生共荣的现象。
  B.“全民写作”促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但也造成好作品常被淹没、优秀作品  
  减少等现状。
  C.在网络空间中,散文创作者思想少了许多束缚,作品文字随性,且更能反映
  时代生活。
  D.散文创作并非没有难度,现在创作出拥有认识、思想和审美等价值的作品比
  以往更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   书
  舒怀玉
  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每次搬家,无论走到哪,父亲总带着那一麻袋家书。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三方通信: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