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450字。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
  高三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涂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0.5mm黑色中性笔作答,并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追求公正的社会进程中,制度会有缺漏,人心也难免会受蒙蔽,所以中国文化要求有识之士,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留待青史正名。倘若当下境遇有所局限,那便将公正的判别交由时间和历史。
  历史上多少的冤假错案便是如此,当时为人所诟病,但时间河流的洗涤会冲刷出真相大白。岁月,奖给冤屈者以公道的补偿,就是使之从此青史留名。
  比如明末抗击清兵入侵的名将袁崇焕,被诬为通敌叛国罪而处以凌迟极刑,当时的百姓都对进逼京城的清军有切肤之痛,对这位被论罪为通敌叛国的军事将领便恨之入骨。
  这种痛心之错,缘于政治形势的误导。但是,历史的一时噤声,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从清乾隆帝开始,便对袁崇焕被枉杀的罪名进行了重新评估,而在当今,袁崇焕被认为是“明末爱国领袖”,更不乏专门纪念他的祠堂和墓园。
  由政治过失造成的公正缺失,付出代价往往太过沉重,然而类似的规律,在其他领域也是同理。比如,谈到文学的成就。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我们当代看来是不拘一格的自成一家,具有着开山鼻祖的重要影响。然而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他的诗歌只是平平无奇的中品,并没有给予他公正的评价。直到他去世后一百年,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才首先认可了陶渊明的诗文,为他编纂专集;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开始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品格;至两宋时期,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苏轼甚至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不被欣赏到倍加推崇,这过程正如他诗里的那份恬淡,一路悠然缓行,终于等来了历史的公正品评。
  时间的考验是一种如同大浪淘沙般的苛刻选择,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方能经受得住寂寞与误解的长久淬炼,等待岁月的解密,等来历史的公正。
  因此,孟子告诉仓惶于世的人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保持自我的浩然正气,何惧命运沧桑横逆!那么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劲,无比浩大又无比刚强,用正义培养而非以奸邪侵害,它将会充满世界。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大气磅礴的正能量。
  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气场,其他人是会被震动的,历史也是会感应到的。明代的吕坤因此说“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无论社会制度有何欠缺、无论当下民心有何偏差,但求己心光明,人所具有的坚定意志和浩然正气,是能够反过来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更加公正的。
  所以中国文化以“公道自在人心”的从容不迫教育着人们:在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公正社会的历程中,如果制度亏待了你、如果舆情误会了你,那么,还有历史的公允在遥遥注视,历史的宣判远远不止于当下的得失。历史给出的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答案,但是它一旦作答,必是审慎称量过后的分量,它必须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载入史书的资质。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以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养浩然正气,定能青史留名。
  B. 历史上的冤假错案,时人虽知是错案,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无力辩白澄清。
  C. 浩然正气不仅让一个人不惧命运沧桑横逆,还可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公正。
  D. 乾隆帝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使之青史留名,是岁月给冤屈者的补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逐层递进,结构严谨。
  B. 文中通过袁崇焕和陶渊明境遇的对比,论述历史局限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
  C. 文章的主题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D. 文章论述的历史公正是时间和历史审慎地对一个人做出的是否青史留名的判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只有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B. 浩然之气浩大、刚强,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正能量,需用正义培养。
  C.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当时不被欣赏到唐宋时倍受推崇,可见历史是公正的。
  D. 历史虽然不能对遭遇不公的人宣判其当下的得失,但最后会给出公允的答复。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定能青史留名”说法错误,说得过于绝对,原文为“留待青史正名”。B 项,“时人虽知是错案”曲解文意,原文“当时为人所诟病”,是指被冤枉的人被诟病。D项, “乾隆帝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说法错误,原文中是“而在当今,袁崇焕被认为是明末爱国领袖”。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愿做一棵树
  李国华
  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
  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史,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佳幸福生活。我多么祈盼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体现。听奶奶说,树,是家乡曾经的骄傲。这个骄傲却在两次疯狂的砍伐中逝去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家乡也曾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