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6140字。

  荆门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阶段性检测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文化传统,它凝聚与维护着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大量考古新发现与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我国历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工程。从考古情况来看,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历代王朝的国家认同。这一历史文化理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不同族群最高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均源于此,它们多见于先秦以来的文献记载。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至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物化载体——大朝正殿,又在宫城之中处于“居中”“居高”的特殊空间位置。都城之于国家、宫城之于都城、大朝正殿之于宫城的一系列“居中”设计理念,突出了“中”的文化基因、“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正、中和、中央。
  我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只来自内地族群,还来自“诸夏”与“四夷”的族群。如鲜卑族从我国北部的大兴安岭一路南下,自内蒙古盛乐至山西大同(平城),最后孝文帝迁都于“天地之中”的洛阳。鲜卑统治者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发展了我国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理念。北魏洛阳城规划建设“择中立宫”、形成完整和规则的都城“中轴线”,直接影响了隋唐的长安城与洛阳城建设。这说明了鲜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再如,元朝几代蒙古族皇帝主持建成的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都城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这主要表现为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核心理念,即“前朝后寝”“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国家认同理念在都城“中轴线”方面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曹魏洛阳城、西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对于这些由汉族、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都城来说,中轴线的设计都延续不断、代代相传。它也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至高无上、前后相续,不但不因不同族群的统治者而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
  除了在“择中”建都上体现国家认同,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对祖先与国家的祭祀也体现了国家认同。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有祭祀“远祖”(三皇五帝)的传统。比如,《汉书•郊祀志》记载:“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道武帝、明元帝、孝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也进行祭祀。这时祭祀的已经不只是三皇五帝,还有周王朝的政治人物。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朝、金朝、元朝、清朝的统治者,也代表国家对中华民族圣君与前代帝王进行祭祀。
  明清时期北京城建设的帝王庙,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宗庙”性质,是把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汉、唐、宋、元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国家”整体来看待。对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进行祭祀,对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共同“先祖”、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祭祀。这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中国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择中建都”的传统,因而促成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B. 虽属蒙古族统治,但比起汉族统治的汉唐来,元代表现出了更多的汉文化传统。
  C. 中轴线的设计在都城建设中延续不断、代代相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国家认同理念。
  D. 明清时期均对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历朝统治者的认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说、分说、再总说的结构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议论。
  B. 文章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论证了古代都城建设中“居中”的设计理念。
  C. 文章引用《汉书•郊祀志》,正说明北魏郊祭是对汉文化传统的继承。
  D. 文章整体上从历代王朝建都、祭祀两方面阐释了多民族对共同国家的认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经多个族群多次政权更替,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绝,绵延至今,这与各民族坚守国家认同这一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B. 无论是汉族,还是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都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代替其他族群统治,首先是对这个统一各民族的国家的延续。
  C. 汉初娄敬认为:“成王即位,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这种认知,是“中”的文化基因的体现。
  D. 对于诸夏四夷的统治者来说,一旦占据中原,便应认同三皇五帝这些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不能很狭隘地再去祭祀自己族群的先祖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择中建都’的传统,因而促成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加因果。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盖博铭、邰思聪)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集中体现北京市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形成的有益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可操作性,直击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截至2019年10月,北京有效发明专利27.8万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29.1件。目前,全市每天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近150件。在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手上,有大量能够转化的科技成果。
  《条例》共6章45条,针对北京市成果转化突出问题,主动调动科研人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