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3060字。

  2020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9.8
  命审单位:宿城一中         命审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它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呂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 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 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 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 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 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B. 中国传统 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C. 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 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文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错误,原文第二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