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90字。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七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1.本试卷共23题,全卷书写分3分。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2分)
  一、基础知识(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和 hè       掺和he B. 称职 chèng   凌乱líng
  C. 粗犷kuàng    鄙薄bó D. 着落zhuó    蜷伏qu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A.“掺和”应读掺“huo”;
  B.“称职”应读“chèn”职;
  C.“犷”应读“guǎng”;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侍弄    决别    咄咄逼人 B. 晕眩    淋漓    油然而升
  C. 帐篷    溜达    拈轻怕重 D. 炫耀    怂勇    神采奕奕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决别——诀别;
  B. 油然而升——油然而生;
  D. 怂勇——怂恿;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求闻之若此 B. 学而时习之——年与时驰
  C. 太丘舍去——其人舍然大喜 D.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答案】A
  【解析】
  【详解】A.都解释为“如”;
  B.按时/时间;
  C.丢下/消除;
  D.前面/向前;
  故选A。
  二、默写(13分)
  4.(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曹操)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王湾)
  (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诸葛亮)
  (5)《论语??子张》中子夏说:若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6)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深情托付于明月,而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案】    (1). 山岛竦峙    (2). 风正一帆悬    (3). 断肠人在天涯    (4). 非淡泊无以明志    (5). 博学而笃志    (6). 切问而近思    (7). 我寄愁心与明月    (8). 随君直到夜郎西    (9). 月是故乡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和现代文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重点字有“竦峙”“悬”“笃”“郎”。
  三、名著阅读(3分)
  5.最近,班级里开展了“《朝花夕拾》知多少”的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根据描述,完成下列题目。
  (1)__________(人名)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读书入神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2)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情境出现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里。
  这是一场孩子们盼望的盛事,由于“我”家太偏僻,“我”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人抬着神像匆匆跑过;这是场让“我”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答案】    (1). (1)寿镜吾    (2). (2)迎神赛会    (3). 五猖会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里作品人物的把握。根据“他是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明确他是寿镜吾老先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等词语中可看出“我”对“盛事”的期盼,可以知道“盛事”就是迎神赛会,出自《五猖会》。
  第二部分    阅读(35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