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430字,答案扫描。

  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囤积知识”只是学习第一步
  ①日子好过,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变少,但“囤积信息”的人增多,理由也更充分。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存储介质由1.44Mb的3.5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Gb、Tb计的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便捷的时代。
  ②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大脑也退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以及放弃无用的物品成为一种障碍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③但从学习的角度看,信息积累是现代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无可能。即便专攻一门,也没有谁能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老一辈学者常常通过成千上万张手写卡片积累知识;在电脑辅助人脑“记忆”的时下,“知道信息在哪里”与“知道信息是什么”同样重要。所以,把信息囤积到手机、电脑中的“私人图书馆”,利用技术编码入库、检索查询、精准定位所需知识,日益成为公认的学习方式。尤其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而言,在“把书读薄”之前,先要下一番占有资料、“把书读厚”的功夫。
  ④然而,囤积信息不应是搬运,而应是对知识的第一道加工。在知识的位阶中,比具体信息、学问更重要的是思维、智慧。这种更重要的知识,被中国先贤刻画为“闻见之知”以外的“德性之知”;在一些外国哲学家心中,则是比归纳总结更重要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如果说知识的记忆与检索可以委托给电脑和网络,但学习却不能完全依靠机器代劳。看待世界的方式,修身养性的智慧,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态提升的思维,都要靠日复一日的磨练,非囤积之力所能获得,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方法也未曾改变。
  ⑤人们提防信息“囤积癖”,一方面是担心信息过剩,不复有几十年前借书、租书的学习热情,甚至由只存不用演变出拖延症,由随性而学发展成压根儿不学;另一方面,则是害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会粘贴不会创作,只会“捡到筐里都是菜”不会“挑选整理断舍离”,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囤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莫要为将来的积累而错过当下,否则,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进步,日子好过后,囤积生活用品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开始囤积信息的人越来越多。
  B.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大,迭代快,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所幸囤积信息不占用物理空间。
  C.如果人们满足于信息囤积的“量变”而不去关注其“质变”,就有可能变成知识的搬运工。
  D.信息“囤积癖”是一种以获得占有资料的满足感为目的,不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疾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现实问题,从学习的角度论述了“囤积信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②③④段论证严密,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分论点,再按照总分的思路进行论述。
  C.文章最后一段从两方面论证了人们担心“囤积癖”的理由,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信息。
  D.文章用引证法来说理,适当引用日常俗语和古语,语言既生动形象又不失严谨典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信息爆炸,人们在享受“攒资料”的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只满足于信息搬运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
  B.当下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要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几无可能,所以需要囤积信息,占有资料。
  C.“把书读厚”固然重要,但有些知识无法靠囤积获取,所以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方法不可或缺。
  D.中国先贤倡导的“闻见之知”和外国哲学家心中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都强调了思维和智慧的重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
  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