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4070字。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解析:选B。A.“际”读“jì”,其他均读“jí”。B.读音均为“shì”。C.“钦”读“qīn”,其他均读“qīng”。D.“丽”读“lì”,其他均读“n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
  B.贷款金额为叁拾肄万元,月底结算。/兹收订金伍佰元,余款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
  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不是忙到脚不粘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
  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领衔浙江,独占鳌头。/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
  解析:选D。A项,“闲熟”应为“娴熟”。B项,“肄”应为“肆”。C项,“粘地”应为“沾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________,产生对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D.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解析:选D。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此处的语境是形容人“不识字”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所以应该用成语“目不识丁”。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此处的语境是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后,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此处的语境是产生对“崇高的德行”的向往,所以应该用成语“高山景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此处的语境是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所以应该用成语“名不副实”。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