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6份。

  课    题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1.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课    题 6.老山界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课文,勾划词句,理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通过朗读、赏析、合作、探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时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并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