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210字,答案扫描。
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202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先生逝世后,有一副送别他的对联的横联为“一览众生”。“一览众生”化用了“一览众山”,是说金庸先生登高望远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侠文化的文学读本,金庸先生的贡献在于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价值观念多样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侠客人物。陈家洛修身齐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展现的是儒家风采;郭靖兼爱非攻,踏实践行,有着墨者的风范;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就是一位道家之侠;令狐冲潇洒快意,却又不失原则,是一位江湖浪子;至于韦小宝,其形象的阐释有着更多国民文化的思考。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要如此有序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在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历经三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高峰,将侠客与朝廷捆绑一起,侠客只能跟在一些官员后面平叛捕盗,这种现象在公案武侠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23年,向恺然创作了《江湖奇侠传》,构建了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从此,武侠小说有了少林、武当、峨眉、青城等各种流派,侠客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却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武侠小说好看了。金庸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中的第三变。金庸先生创建了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打造了“文化武侠”的范本。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其格局与格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通俗小说,构造文化空间必然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然而,像金庸先生这样如此广泛地涉猎多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侠文化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既有相融之处,也有很多原则上的分歧。金庸先生却能将它们交融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之侠,且如此鲜活生动,显现出金庸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思考,还有高超的文学修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的小说中得到最充分地彰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之所以率军攻打撒马尔罕,是因为成吉思汗允诺,可以答应他一个要求。他原准备提出解除与华筝的婚约而与黄蓉结婚,可是看到蒙古兵屠杀百姓,话到嘴边却提出了蒙古兵停止屠城的要求。他做出了抉择,留住了老百姓的命,放弃了个人利益。金庸小说中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理念的直接演绎,而是体现在行为的抉择中。有抉择就有牺牲,牺牲的是家仇、幸福,甚至是生命。抉择总是很艰难,有犹豫,有痛苦。同样,抉择后的行为很真实,彰显出的家国理念,显得特别光彩,特别崇高。理念的表达来自人物内心的召唤,行为的确立来自理性的最终抉择,金庸小说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原因就在于此。
(选编自汤哲生《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非常认同用“一览众生”来评价金庸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B.金庸小说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序的演绎。
C.江湖世界为侠客们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
D.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小说中最充分地彰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引证法,主要论述了金庸先生在塑造能彰显文化的侠客方面的贡献。
B.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地位。
C.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论述了金庸先生在文化和文学上造诣很深这一观点。
D.选文认为金庸先生和金庸小说具有“一览众生”的地位,其论证结构是总分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记载了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B.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
C.武侠小说应追求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
D.金庸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是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并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卢永根生命中的“70年”
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着的华南农业大学昭阳湖畔,伫立着老校长、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的雕像,上面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1949年8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