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80+4960+1840字。
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议事论理之文。议事得有事,事依靠叙述,因此,就产生一个如何叙事的问题。众所周知,叙事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段,但在议论文中,它只是借用的表示方式,只能起辅助作用——为论述道理提供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实。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议论文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是接受议论制约的——议论需要的事则叙,议论不需要的回避;议论需要具体内容时多叙,议论只需要简单事实时少叙。概而言之,叙述的内容一字一句、一言一语都为论点服务,离开论点的叙述是多余的,无用的,消极的。那么,如何叙述呢?
一、寻方向——论据叙述,为了论点,朝向论点,支持论点
在各类事实论据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多向性说明它既可以用于证明甲论点,也可以用于证明乙论点,还可以用于证明丙论点——它就像中药一样,一个方子甲乙丙等病人均为适用……这为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当然,它也为我们的叙述出了难题——如同中医一样,虽然一个方子可同时用于几个病人,但医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根据病人们的身体状况,为配方加加减减,微调配方的分量,以便确实做到对症下药;事实论据也如此,整体搬来搬去不合适,会造成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会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因此也要做微调、加工整理的工作。这就是定向叙述法,即在叙述材料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述事例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尽量将材料往论点上靠。具体地说,在写作实践中,要切实做到:其一,着眼内在,准确把握材料与论点意义上的一致性,不得出岔道;其二,着眼外在,多使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语言上拉近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唯有如此,材料与观点才能统一而吻合。
1、针对论点,瞄准要素;定向叙述,字斟句酌:
论点是既定的,论据是借来的,论据只能唯论点的马首是瞻。为什么?论证的过程就是举例子、引理论来证明观点的过程。请先明确如下几点:其一,论点是谁的?作者的。其二,例子、理论是谁的?别人的。其三,例子、理论与论点原来有联系吗?没有。其四,那么,现在要建立联系,二者应该谁向谁靠拢?只能例子、理论向论点靠拢,因为观点是目的,例子、理论是工具;例子、理论可以更换,观点不能改变。由此,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事物虽有多面性,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道理;但今天这个故事要用来说明眼前这个道理,就得朝着论点叙述。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提出论点,要素:放弃、辉煌)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才终于彪炳史册。(概括例证:放弃,彪炳史册)李白放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具体例证之一:放弃、留住气节)司马迁放弃了尊严,以强烈的忧愤写成了恢
……
论据的叙述(中)
二、慎详略——该详则详,可略则略;新详旧略,详略有致
一般地说,议论文叙例都应该尽可能简单,能少一个字就不要多一个字,因为议论文的重心在议不在叙。当然,也不是一味求简,得根据实际情况,分个三六九等:该详则详,可略则略;新详旧略,详略有致。
叙述方式可以有四种:一是点到为止,二是概括叙述,三是具体叙述,四是直接引用。前两种方式简明扼要,努力争取以简胜繁的效果,因为叙述简洁,可以同时引用几个事例来证明同一个论点。后两种也有长处,新颖材料、个性材料是读者最欢迎的,又是最不熟悉的,因此,应该具体叙述,多花笔墨。
1、具体叙述——该详述时则详述
新鲜材料理应具体叙述。对于广为人知的材料,用起来一定要小心谨慎。由于已经“广为人知”,必然是“老掉牙”的材料,因此充当一语带过的辅助材料更为合适,担当主力骨干的机会不多,至少在评卷老师那里会是这么认为的。相反,叙述新鲜材料则宜具体叙述,因为新鲜材料人们了解不多。切忌避生就熟。请看下面例子:
无论何时何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永远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专业知识都是一个广博的体系,不可一蹴而就;任何专业技能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难以一口就吃成胖子。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急于学出一个模样。可老篆刻家告诉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夜以继日地刻呀,磨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一担础石终于“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华老的实践,与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达•芬奇画蛋,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然,齐白石年轻时学习刻印的例子比起“铁杵磨成针”、达•芬奇的“画蛋”、陈景润的那“一麻袋草稿纸”等等同类材料,更少人了解,更能别开生面。因此,它应该担任主角,应该详写。如果详略易位,就大错特错了。
……
论据的叙述(下)
三、明褒贬——以例证理,是非分明;褒贬爱憎,融入事中
叙述例子,情感上不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照本宣科,而应该带上明确的方向性——朝着中心论点作定向叙述,朝着是非爱憎作情感叙述。诚然,议论文不抒情,但这不等于它就没有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议论文作者往往在行文中悄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在叙写事例时调动色彩鲜明的词汇,应用恰到好处的句式,作出精到准确的议论,以寄托褒贬爱憎,用情感影响读者,从而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
1、对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感情浓烈,态度鲜明
例证很多来自人物事迹。对于人物事迹的叙述,一定要根据论点的内容与高度来确定基本调子,该褒则褒,该贬则贬,目的是为论点奠定基础,为下文的分析议论引导方向,使叙与议紧相扣合,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成由谨慎败由骄。(提出论点)谨慎者思维缜密,行动细密,意外少而常胜;骄傲者头脑发热,行为鲁莽,挫折多而常败。(阐释论点)关羽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过五关,斩六将,英风豪气,光彩照人,可恃才而骄,终导致败走麦城,贻笑后人;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投身义军,英勇机智,由士卒而至将军,治军严明,深得民心,可一旦夺得天下,专断骄横,诛杀功臣,为大明皇朝种下祸根;李自成顺应时代潮流,起兵反明,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团结广大人民,可进入北京以后,陶醉于胜利之中,沉湎于歌舞升平,终使革命果实一朝失去,令后人叹息声声;洪秀全奔走于民间,传播近代民主思想,组织反清斗争,杀贪官,斗豪绅,可定都天京以后,却滋长骄逸享乐之风,内部涣散分裂,致使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以失败告终。(叙述例子)例子不胜枚举,道理只有一个,永远骄傲不得。(归纳小结,回应论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述各个人物,前半段均极力褒扬,后半段均强力贬斥,目的是前后形成巨大落差,由此有力凸现“成”与“败”、“谨慎”与“骄”的尖锐对立,有力支持论点。须知,此类强烈的褒贬一方面是一种变形的议论,直接表露了作者的观点;一方面也注入浓烈的情感,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请仔细体味加黑的字。
血性男儿在侵略者侵犯祖国的时候,必然自觉挺身而出,报效祖国,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不惜“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提出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