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230字。

  绝密★启用前
  2020届高三年级寒假考试语文试题(二)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可考历史,汉文采用竖排格式从右向左行文,也就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汉文
  这种竖排而左行的传统格式与中国古代以竹简为书籍材料的因素直接有关。
  现在来溯推汉文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的历史因素时,不妨认为,最初在竹简上行文,横排和竖排的格式可能都有人尝试过。但是,将多根的竹简编连成册,拿在手上阅读时,则竖排的格式比横排阅读拿握起来方便一些。古代在往简册上书写文字时,也是竖排格式书写方便。先秦时代的人席地而坐,在这种称为跽坐的姿态下为了调整人与书案几之间的距离和方位以便书写,可以“移坐就案”,也采用 “移案就人”。为此,案几一类家具都做得比较轻便,并且是左右方向尺寸大而远近方向尺寸小的长条形,便于跽坐时的搬动和调整。顺着案几的长方向摊开简册写字,对于书写者来说,这就是竖排书写的行文格式;如果在这种案几上横行书写,则简册要在案几的窄方向上横跨案几面,和写字行邻近的上下文简行可以展在案几面上的数量较少,待写字的空白编简要垂落在案几的近端,落在跽坐者的腿上,长篇大册的书写,这种情况尤甚。在案几上阅读简册,情况和书写一样。至于汉文竖行从右向左排列的格式,则与古代先民尚右的观念有关。出土的秦新郪虎符铭文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秦阳陵虎符铭:“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竹简上的古代书籍,以篇作为文章的单位,并以册作为同时编连在一起的竹简集合的单位,这是中国书籍装帧的最早形制——简册制。帛书的出现,又形成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帧形制——卷轴制——把帛书卷到一段硬质的芯轴上,以卷作为书籍的单位。纸质书籍的初期仍照用帛书的卷轴形制,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书是逐版地印成单页,再装订成册,这种工艺促成了书籍采用册页式的装帧形制,册页形制的书籍沿用直到今天。
  从汉文的行文格式和中国书籍的装帧形制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到,每当新的文字记录载体材料(如帛相对于竹木,纸相对于竹帛)或工艺(如印刷)投入实用,首先是按传统的习惯形式去应用,只有在传统方式与新的材料或工艺发生了矛盾,才会突破传统去发展新的形式。由帛书的卷轴相异于竹木简册是如此,纸册页代替纸卷轴也是如此。然而纸质材料和印刷工艺与汉文行文传统的竖排格式之间并不矛盾,竖排和向左行的格式一直延用到近现代,不过在竖排格式不便表示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数学式的矛盾下,最终突破了传统,产生出汉文横排并且下行的新制式。传统具有无形的、巨大的历史惯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开始采用竖排从右向左的格式,这成了汉文书写的传统格式。
  B. 先秦的案几左右向宽大、远近向窄小,对古人书写汉文时采用竖排左行的格式产生影响。
  C. 中国书籍由简册制与卷轴制演变为沿用至今的册页形制,关键在于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
  D. 横排且下行的新制式取代竖排左行的格式,源于它与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等的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为论证古代在阅读与书写时竖排格式优于横排格式,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B. 文章揭示了汉文形成竖排左行格式的根本原因是书写阅读的方便和古人尚右的观念。
  C. 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的竹简制、卷轴制和册页制三种装帧形制,并阐述了演变原因。
  D.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和并列两种论证结构,着重论证了竹简对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汉文最终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与最初在竹简上尝试横排格式行文的失败有很大关系。
  B. 文章单位、竹简集合单位和书籍单位,对书籍册页形制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 若没有新工艺印刷术的投入实用和带来的矛盾,就不会有书籍册页式装帧形制的出现。
  D. 即使延用到近现代的传统格式最终被新制式取代,作者仍认为传统的影响力不可忽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对象。被视为未来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的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一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化,使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