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10字。
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地支。天干表次序,地支表时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按顺序组成六十对,可表年、月、日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60年一循环。
2、十二时
一日分十二时,每时2小时,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以下类推为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晡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每时前一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
“鸡鸣入机织”应为凌晨1~3点。“黄昏后”“人定初”应为晚9点。
3、望、朔、晦
阴历每月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第一天称“朔”,月底最后一天称“晦”。
4、节日
【上元】阴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社日】(祭土神):春天在立春后,秋天在立秋后。
【上巳】(水边洗濯祭祖,又称“修禊”):阴历三月三。(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七夕】阴历七月七。此日女子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穿针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称“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
【四时】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的称谓。每季三个月,每月用“孟”“仲”“季”命名。
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星宿
古人将天上恒星分为二十八组,每组一个星宿。然后又把地面的州郡邦国与之对应,这便是分野。二十八宿分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东方玄武(龟蛇)四大星区。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连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成为“四象”。四大星区常装饰在战旗上,作为部队序列。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翼、轸两星宿,对应地面的荆州。又如牛、女星宿对扬州(一说,斗、牛对越国,女宿对吴国)。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即斗宿(即北斗星),“牛”即“牵牛星”。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井宿(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参商”此出彼没,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
(“参宿”冬天夜晚在南天出现,“商宿”夏天夜晚在南天出现。)
6、阴阳
阳光照射到的面为阳,照射不到的为阴。我国在北半球,太阳在南,河床低于地平面,河(水)南畔为阴,(水)北畔为阳。山高于地平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古代许多地名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