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考纲要求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考查题型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2)理清行文思路。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
  2.紧扣语境,品析语言。
  (1)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3.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
  (1)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效果。
  (2)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4.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1)感悟(想)题,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
  (2)想象创新题,补写文章相关内容,描绘动人画面,续写文章结尾,写人物心理活动等。
  (3)探究说理题,阅读文学作品,能多角度地理解,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作出评价。
  命题动向 1.从选文的特点看,选文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回忆或描述成长经历,故事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主题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能给考生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
  点拨内容
  考点解说 把握文章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种考查方式:
  概括内容: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或叙事散文,通读全篇后,能够概括全文内容或者根据情节发展或记叙顺序按次序概括部分内容。
  心理、情感、态度变化:通读全文,感受作者或者文中人物情感、态度、心理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文的主旨。
  内容理解:此考点注重对全文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理解,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往往要在全文范围或部分范围围绕一个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常见考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3.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4.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一下某事的原因。
  突破方法 概括方法: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按照情节发展划分区域,确定概括的范围。
  3.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各部分内容,概括的方法为:人+事+结果。(注意:概括时题目已经明确以某人为陈述对象,直接填写主要事件时,可以省略“人物”,格式为“事情+结果”)
  概括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方法: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心理。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心理。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有时直接表明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有时则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中,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显示出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
  3.根据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心理。对文中人物进行的种种描写,其实往往是作者情感/态度/心理的寄托或流露。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心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态度/心理。
  内容理解方法: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有用信息。
  2.对有用内容进行概括。
  3.答案有时可直接从原文引用,有时则要自己概括。
  4.答题时思维视野要笼罩全篇,要尽量把“因”的点找全,组织答案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