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880字。

  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I卷)模拟卷(7)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表达不同且特征各异。
  B.中国文化对幸福生活有着永恒的追求,源于中国哲学“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幸福整体性,就是指个人层面的幸福与社会整体性幸福。
  D.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尚书•洪范》,是为了论证中国文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
  B.文章三、四段对传统经典的引述,虽然内容不一样,但论证目的却是相同的。
  C.文章梳理了中外对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论证重心则是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没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表达的美好生活也就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D.中外哲学家对美好生活都有深刻认知,可见美好生活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命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用14目主持召开国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工作,要求11月底前在全国全面实施携号转网,严查擅自增加办理条件行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此前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试点的携号转网,即将在年底迎来“全国大考”。2019年底前,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全面实施携号网业务。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2019年5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携号转网大事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