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500字。

  2020年春期四川省泸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见,在本源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形成的“力”“命”之辩所涉及的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与走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实质上包含着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B.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和哲学一样,都不是从经验性的视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C.用一个概念表述几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这在其他哲学系统里是完全没有的。
  D.“命”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但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或“偶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述了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
  B.第一段先亮明观点,再举实例分析,论证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
  C.文章以“命”这一概念为例,旨在论证其他哲学系统和中国哲学的不同。
  D.对于对待中国哲学态度的两个层面,文章先阐述其内涵,再归结其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缺乏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就不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B.仅仅注意概念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哲学。
  C.理解了中国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才能领会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D.否定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联性,就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