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50字。
语文试卷
注意:1.本试卷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传统的谎言文化与中国人的避讳观念
林思云
不少人在批评中国人说谎话和夸大事实的时候,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把中国人说谎话的动机单纯理解为欺骗对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少情况下中国人说谎话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族甚至国家,这就是所谓的“爱国谎言”。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说谎的方式来报效国家呢?这要从中国人的儒教世界观说起。
在长期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沉浸在“儒教”的思维体系中。中国人把孔子、朱子的学说当作一种宗教来崇拜。所以在中国不称“儒学”,而称“儒教”。
儒教既然是一种宗教,它必然提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和道德。“儒教”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礼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避讳”。
查字典可以发现,“讳”的意思是“隐瞒”。“避讳”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要隐瞒,而是要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论语》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人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告发了。”孔子听后说:“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直。”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的“避讳”是怎么一回事。
《春秋》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事而写的一部鲁国历史书。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孔子编写《春秋》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为伟大的人隐瞒丑事;要为高尚的人隐瞒过错;要为自己的亲属隐瞒毛病”。事实上,避讳就是为别人隐瞒丑事,为别人隐瞒就是为了别人而说谎话。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话,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别人说谎话。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人应该尽量隐瞒伟大人物的丑事,应该尽量掩盖高尚人物的过错,这样做才是道德的做法。相反如果我们去揭发伟大人物的丑事,揭露高尚人物的过错,那是非常不道德的。
到了现代,中国人又把国家升格为抽象的伟大人物,所以隐瞒国家的丑事,掩盖国家的过错,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义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形象说谎,为了保卫国家的威信造假话,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做法。
欧美国家创造的最重要学问就是“科学”。科学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真理,寻求真实。中国没有诞生科学,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人看来,“真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维护伟大人物、国家民族的荣誉。必要的时候,宁可抛弃“真实”来维护伟人和国家的荣誉。欧美国家的历史学者把追求历史真相作为历史研究的责任,而中国的历史学者却把维护国家形象作为历史研究的首要责任。中国学者编写的历史书,出于避讳的原因,总是要隐瞒和修改很多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历史事件,努力为中国树立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国家形象。
为什么要为伟大的人、高尚的人避讳呢?这和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有关。与西洋人的平等观念相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主要不是指个人才能的不同,而是指个人道德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按照道德水平,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是“忠孝礼仁”各方面的道德水平都很高的人,很少追求物质利益;而“小人”在“忠孝礼仁”各方面的道德上都很不够,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在君子当中品德更为高尚的人是“贤人”,品德最为高尚就是“伟人”。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历史是两个时期的交替循环。出现“乱世”的原因是小人掌权,而出现“治世”的原因是君子掌权。因此,从中国人的世界观来看,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用君子,远离小人。”
儒教告诫人们:只有依靠伟人贤人管理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避免“乱世”的再现。可是伟人贤人不是“神”,他们也会犯错误。一旦伟人贤人犯了错误,一般民众一定要帮助隐瞒和掩盖贤人的错误,使他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至于受损。
既然为伟人贤人避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威信,那么反过来夸大他们的功绩,提高他们的威信,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另一种方式。所以“夸大”就成为与“避讳”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方面。中国人在为伟大人物避讳的同时,也在为伟人夸大功绩,歌功颂德。
在这种避讳和夸大同时存在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很多事件都很难搞清楚真相。这并不一定是政府有组织地隐瞒事实,而是民众自发地避讳和夸大,造成事件真相的失真。按照西方的新闻工作经验,调查事情的真相要访问当事人。可是这个经验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因为在中国,当事人会出于避讳的考虑,有意夸大或缩小实情。
每个国家的民族性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避讳文化是中国民族性的负面之一,中国人应该反省和改变为了伟人、为了国家避讳、夸大、造假的传统。不过现在中国人也体会到谎言和现代化社会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近两年中国最流行和最提倡的一个词就是:“诚信”。所谓“诚信”就是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有信用。然而一个人要做到“诚信”,首先要抛弃用说谎的方式来维护国家形象的避讳观念。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讲真话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的“诚信”之人。
1.下列关于“避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教提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和道德。“忠孝礼仁”是其思想核心,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避讳”。
B.“避讳”不是说自己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要隐瞒,而是要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因此中国人说谎话的动机不是仅仅为欺骗对方。
C. 中国人为伟大人物避讳是为了隐瞒和掩盖伟人的错误,使他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至于受损,同时也在为伟人夸大功绩,歌功颂德。
D.中国的“避讳”文化具有两个特点,即说谎话和夸大。这也是中国民族性的负面特性之一。
2.下面各项中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 用说谎的方式来报效国家,这是中国避讳文化受到儒教思想影响的社会道德表现。这里的“国家”其实就是指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乱世的“伟人”、“贤人”。
B. 欧美国家创造的最重要学问就是“科学”。而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就是因为中国的“避讳”文化使中国人失掉了追求真理,寻求真实的治学目的。
C.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小人制造乱世,君子可以治世。但君子不是完人,民众对其缺点甚至是错误加以掩盖正是为保持其“完人”的形象,维持其社会威信。
D.不能说清事情的真相,有时还刻意夸大事实,这是中国民众普遍的意识表现,与政府的干预或组织没有必然关系。
3.下面哪句话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谎言文化、避讳观念( )(3分)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
B.“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民谚
C.“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D.“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老学庵笔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日媒称,日本财务省1月23日发布的2018年12月贸易统计显示,贸易收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为逆差553亿日元。这是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日本对中国出口下滑7%,降至1.4026万亿日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浮现,对华液晶制造设备、手机零部件、半导体等的出口大幅下降。2018年全年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2033万亿日元,时隔3年出现逆差。
韩国《每日经济》报道,中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