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330字。
铜仁一中高二年级防疫期间“停课不停上第二次周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博取眼球、赚取点击量和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李少君的诗句“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中那种慎独自省,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创作急切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自从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有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为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缺乏“风骨”,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的现代诗歌大多是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
B.诗人缺失使命感与责任心,就会缺少大情怀大境界,甚至会为了博取公众的关注而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C.范仲淹、王冕、杜甫和艾青的诗作既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也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D.曾卓、食指、吉狄马加和李少君的诗作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针对新时代诗歌创作中的“低俗、恶俗、粗俗、媚俗”现象,开宗明义地提出论点。
B. 文章从诗人的风骨、诗歌的内涵、新诗的语言三个层面论述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
C.文章使用论据时,既有概述性事例,事例概括准确;也有具体例证,事例典型,针对性强。
D.文章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述观点,在论证三个分论点时全都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是整治当下诗歌病态的需要。
B.新时代创作的新诗只有充满正能量,具有神圣内涵,才能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C.“风骨”是新诗的审美艺术标准,那些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口号的诗人,让“风骨”荡然无存。
D.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必须继承和发扬,否则,中国新诗堕入“深渊”的现状无法改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远超4G的网络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人机深度交互、万物广泛互联的新时代。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让超高清视频、无线宽带等大流量业务成为可能或体验更好;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可满足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