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1080字。
2006级高考语文模拟题
资阳中学 陈毅刚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的书写及加点字的读音都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黯 淡(àn) 好 高 骛 远(wù)
焕然冰释(huàn) 初生 牛犊(dú)
B. 宣泄(xuān) 茅 塞顿 开(sài)
相濡 以沫(rú) 喋喋不休(dié)
C. 讴 歌(ōu) 高 屋建瓴(líng)
时过境迁(jìng) 心有 灵 犀(xī)
D. 安祥(xiáng) 摩肩接踵(zhǒng)
纷至 沓来(tà) 量体裁衣(liá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高速公路路况单纯,上路行车,视野角度缩小,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跟车距离产生错觉,最终引发交通事故。
B.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瑙鲁共和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苦心经营的金钱外交的丧钟又一次敲响,这完全是由于台湾当局咎由自取。
D.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却是不能不去的。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写评论,大致三类:(1) (2) (3) 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兴致有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想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叫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
② 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
③ 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
④ 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
⑤ 是为点评。
⑥ 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④/①⑤/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4、下列各项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主持人路一鸣给我们讲叙了这样一个故事:身体瘦弱的王根生的父亲王贵老汉已经80多岁了,仍然天天下地干活……
B、他通过弄虚作假和不断找上级领导打招呼的手法,骗取了一系列不应有的名誉和耀眼的光环;但是在同行的心目中,他的人品学识仍然一文不值。
C、大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衣物、书籍与批阅过的文件,睹物思人,大家早已热泪盈眶,悲从中来。
D、2005年10月15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内,美军与反美武装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双方死伤惨重。看来,美军对反美武装的袭击是早有准备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普通话速成与口才提高》序言
苏培成
中国语文现代化是现代的中国语文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语。
推广普及民族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民族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积极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推广普及普通话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一致。
近20年来,全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现代化方向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人口大流动,经商的、打工的、求学的、旅游的、考察的、调动工作的,数以千百万计的人操着不同的方言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有序和无序地流动,有力地冲击着各地原来那种封闭的语言环境,冲击着人们原来那种保守的语言观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发现,惟有普通话才是学习起来最容易、使用起来最方便、交际功能最有效的交际工具,惟有会说普通话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最有用的本领。近几年来,电脑更难以预料的速度走进千千万万个办公室和家庭,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信息处理工具。人们又发现,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汉字虽然最便捷,却需要操作者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又有了新的更重要的用途。另一方面,普通话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