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140字。

  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卷
  2020.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说,《野草》里有我的哲学。《野草》集中讨论的是个体生命深层困境的问题,展现了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
  在《野草》里,鲁迅塑造了许多文学意象,以象征人类某些方面的深层困境。如《死火》一篇,以被人遗弃在冰谷中的行将熄灭的“死火”,推出了“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冻灭”就是留在原地“坐以待毙”; “烧完”就是随“我”走出,做“垂死挣扎”。尽管最后等待它的都是死亡,但是“冻灭”和“烧完”是有区别的。这个“冻灭”,他是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没有光影,只是一个空壳。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这就是一种人生哲学,生命的价值不在手结果,而在于过程。人就是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选择。导师王瑶先生曾对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种挣扎之美。
  《野草》里还有一篇《影的告别》,影子的物理特征是正午阳光直照或者完全黑暗的时候,影子就没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己这样一种“历史中间物”的命运。“历史中间物”的意义是什么呢?鲁迅说,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它生命的价值是和黑暗连在一起的,实现在对黑暗的反抗当中。它当然不被黑暗所容,当黑暗笼罩的时候,这样的影子会消亡;但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完全普照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这“无地彷徨”四个字,实际上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
  但是当一个人绝望到顶点的时候,就会大彻大悟。所谓大彻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会、历史的局限,看透了自我选择的有限性。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在于你原来抱的希望太大。如果你把问题都看透了,想透了、你就不绝望了。这就是鲁迅说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就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到底一就成了大彻大惜。大彻大之后,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子,就知其本可为而不为之。还有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致,但还要努力地程前走,要反抗要奋斗。鲁迅的哲学就是要“反抗绝望”。
  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其实包含两个侧面。一个是看透一切,大彻大悟,打破一切幻想与神话,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生存困境,这是打破一切瞒和骗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个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一种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佛家的大彻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结合。在我看来,这样一种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其特点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哲学的核心,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中国所留下来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
  (摘自《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火”被遗弃在冰谷中,如果它选择了被人带出“烧完”,生命会更有意义。
  B.“无地彷徨”四个字,说尽了知识分子在黑暗与光明中都没有地位的深层困境。
  C.“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是说把问题看透、不抱希望,可以摆脱绝望,以利奋斗。
  D.“反抗绝望”一言以蔽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面对黑暗,毫不妥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使用文学评论常用方法,多次引用鲁迅话语,以增强对鲁迅作品阐析的说服力。
  B.作者善于进行两分,以“两种态度”“两个测面”引出对比论证,有《死火》遗风。
  C.本文通过对“影子”意象的分析,揭示了“历史中间物”的命运,使说理生动形象。
  D.本文的论证思路是:先明示中心论点,再具体举例论证,最后深入分析,揭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草》通过塑造文学意象,探讨了个体生命深层困境的问题,可以把它当作人生哲学去读。
  B.“历史中间物”指的是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反抗黑暗,从而不容于黑暗势力。
  C.明知前面是坟,仍需努力往前走,要反抗,所以鲁迅赞赏青年们向北洋军阀政府的徒手请愿。
  D.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哲学的核心,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D.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为“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其实包含两个侧面。一个是看透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的持续增长,我国减贫事业发展漫长且不易。70年,减贫7亿人。我国现已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70%……截至2018年底,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还有未脱贫人口62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5.4%,贫困发生率达6.4%。剩余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人口占比高,文化水平低,很多都是“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难啃“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