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3份)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分析论证.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感知.docx
分析论证
一、准确把握论点
首先,要明确“论题”和“论点”的区别。“论题”是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其次,要找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
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在形式上大都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中画出这个表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来。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包孕型中心论点在文章中不能找出现成的句子来表达,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来。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分论点一般分为并列式、正反对照式、层进式三种。
二、了解不同种类的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论据种类 论据特点 论据作用
理论论据 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可以使议论更具有权威性、更可靠、更科学,有助于从深度、广度上把论点讲清楚。
事实论据 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不管使用何种论据,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三、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反证法等。
……
整体感知
(2019•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艺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
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
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筛选并整合信息首先要善于区分和辨别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显性信息与隐形信息、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精准地进行排除。
常见的陷阱设置方式有: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删——删除原句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某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或改变说法,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解题时,考生要认真比对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增加或删减或偷换词语的现象,判断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核查是否犯了下表中的问题:
以偏概全 主要指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从而导致考生判断错误。
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某一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考生要关注原文中的代词,如“它”“其”等,通过比对,看选项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偷梁换柱 主要指在选项的表述中用另一个词句,特别是用与原文表述相似的词句来替换原文的表述,导致选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果不当 主要指在因果关系上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中生有
(于文无据) 主要指所给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或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已然与未
然混淆 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的事实,或将原文中既成的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考生要关注时间词、助词等。
或然与必
然混淆 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词语时,要认真辨析选项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的错误。
扩大或缩
小范围 主要指选项扩大或缩小了符合某种情况的对象的范围。在阅读文章和选项时要注意表示范围的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绝大多数”等。
断章取义 选项在阐述原文中某些句子意思的时候,将有关句子与其语境割裂,从而出现错误。
主次颠倒 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设置陷阱时,有时会将原文中所讲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
信息遗漏 主要指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漏掉原文里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1试题选项:任何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经过一代代地传承、延续,都会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定式。
原文比对:任何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其实都与其生命的存在感和人性的内质息息相关,经过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延续,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