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110字。
咸阳市2020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由此,古风发展过程中总有小众与大众、兴趣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其实,音乐、服饰、文学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相近规律:一开始,几个深度爱好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小圈子,交流作品,分享心得;随着知名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更多追逐时尚者进入,打破小圈子的交流语境;有了更大社会关注以后,商业模式介入,兴趣爱好不再是主要推动力量,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运作难以支持初创者般的无条件投入,商业营销也常有标新立异之举。所有这些,在忠实粉丝看来就是“变味”,于是,追求“纯粹”者又开始另起炉灶。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风之所以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是因为年轻人追逐时尚的天性。
B. 古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其流行的群体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C. 虽然古风爱好者在古风审美上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但其内在取向还是一致的。
D. 古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兴趣爱好和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抽丝剥茧探究了“古风”流行的本质。
B. 文章先对“古风”下定义,再分析“古风”流行的原因及发展特点,最后提出应对措施。
C. 文章对“古风"的流行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古风”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文章对“古风”的议论分析极具辩证性思维,也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少年轻人喜欢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要复古。
B. “古风"满足了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因而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
C. 商业运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古风”“变味”,但“古风”的发展并未因此而终止。
D. “古风”的流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强加因果,“是因为年轻人追逐时尚的天性”错误,由原文“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来源于《中国环境报》)
材料二:
“每年6月-10月,是亚马孙地区的旱季,也是这一地区森林火灾高发的时段。2019年旱季的干燥程度与往年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出现的火灾数量却远超出预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发现与保护科学中心主任格里戈•阿斯内指出。
据了解,一名检察官调查火灾起因时发现一份报纸广告,内容是鼓励农民参与8月10日的“放火日”,在当天大面积烧林开荒,向总统展示他们的劳动意愿。数据显示,就在“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