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字。
内 容
课 题: 长 恨 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男痴女,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那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长 恨 歌
二、白居易简介:知人论世:白居易(“诗魔”“诗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 《新乐府》、《秦中吟》 )、感伤诗( 《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代表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三、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歌传》。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四、李隆基与杨玉环:公元737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玄宗很悲痛,感情的空缺使他感到十分孤独,精神萎靡。心腹宦官高力士洞察其心思,到处寻找后终于物色到玄宗子寿王瑁的妻子杨玉环通晓音律,能歌善舞,美貌超群,且貌似武惠妃。唐玄宗见到杨玉环果然很高兴,但公开将儿媳据为己有似乎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赐杨玉环道号“太真”,留居宫中时刻相会,是时740年。到745年,正式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真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杨氏家族也飞黄腾达,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族兄杨国忠更居宰相。但由于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纵容外戚专权,唐朝政治腐败,终于酿成一场灭顶之灾——安史之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