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小题,约7520字。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考科目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léi)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 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níg)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 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
D. 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 )沌的存在,暧昧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 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圭臬 B. 本来 C.泥沙俱下 D.亚文化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甲 B. 乙 C. 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伦理规范。“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 ①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 ②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