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390字。

  2019-2020学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训练金卷
  语   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振奋人心的号召。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目的是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日前,中医药服务已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逐渐为五大洲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针灸、气功、太极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这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大众是受益的。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这些都是“物”的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关注健在的国医大师和各级名老中医专家,做好口述史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
  明确从哪里挖掘,更要明白挖掘什么。这可以从“道”和“法“两个层面下功夫。在“道”的层面,应挖掘中医药宝贵的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如天人合一、调中致平、顺应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稳状态和抗病潜能的激发,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思想。这是中医药的“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法”的层面,应梳理历代中医药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等技术方法。历代中医的方剂数量是惊人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方近10万个,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中医药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例如,西汉中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吸收了当时天文、历法、音律、物候的知识。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如果排斥现代科技、与现代社会相隔离,那就不可能发展创新,不可能走向世界,其结果必然是为时代所抛弃。事实证明,越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越能创造出重大成果。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国家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只认可针灸而不认可中药。这就需要改革中医药体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
  (选自张其成《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的。
  B.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再经过长期实践,从而发明创造了中医药。
  C.因为中医药注重人体自身形神的和谐统一,所以它更注重疾病预防的“治未病”。
  D.要想让外国人对中药心服口服,需要研发出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确切的产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先提出观点,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接下来分析为什么及怎样走向世界。
  B.文章以《黄帝内经》为例,意在证明中医药就是不断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形成的。
  C.文章的主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角度,作者认为第一方面最重要。
  D.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从“物“和“人“方面挖掘,在“道”和“法“上下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医药逐渐被世界接受,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
  B.现在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数量很多,如果深入挖掘大有可为。
  C.《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近10万个中药方,需要精心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目前大部分承认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只认可针灸,是由于他们还不很了解中医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研究大气环境质量,还可为有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课题组对全国42个主要城市2001〜2010年的日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秋、春次
  ……
  2019-2020学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训练金卷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宇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