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40+25900字。
专题13 押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的家
李 娟
①我们来到沙依横布拉克的那一年,这里是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很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个毡房。但我们一家三口,外婆、妈妈、我,也就这样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搭了个帐篷住了下来。
②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的,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没有停过一分钟。
③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漏雨是常有的、也必须从容面对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指望过这个小棚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最大的麻烦是用来接雨的器具总是不够。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个又一个的塑料袋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等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
④那样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幸好还有塑料袋啊,要不然的话该怎么过呢?塑料袋实在是太神奇了,它和这山野里任何一种天然生成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同啊,它居然可以遮雨……它是一种雨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我不禁想到那些过去年代的人们,他们没有塑料袋子又该怎么生活呢?他们完全坦曝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接受这个世界,一定比我们更加畏惧世界吧。有关这个世界的秘密,他们一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⑤雨季绵延了近两个月,七月底,天空猛地放了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河水浅下去,清下去了,草地也清爽了许多。
⑥但是,风来了。风总在下午刮起来,让人觉得世界其实本来如此——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大风。我在半山腰往下看,看到外面那片帐篷区里的每一顶毡房都在颤抖,每一座帐篷都鼓得圆圆的,随时准备离开地面。那地底深处被我们埋下的撑起帐篷的桩子,也没能躲过风。它在深处,丈量着风的无可丈量。并且只有它丈量出来了,它被连根拔起。我远远地看到我们家的顶篷又一次被掀开,又有一大块塑料布给吹走了,我妈和我外婆在风中一前一后地追赶。
⑦风在每个下午如期而至,到了傍晚才缓和一些,一直到夜里才会渐渐宁静下来。但是,有一些深夜也会刮风。夜里的风比起白天的风,内容更黑暗,更拥挤,更焦急。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各自黑黑地裹在各自的被窝里,不知道此时只是正在刮风,还是世界的最后时刻正在到来。
⑧半夜里的风刮着刮着,突然间会暴躁起来,开始不分东南西北地乱吹乱刮,先是从上往下吹,再从下往上吹。我们的帐篷顶不时猛地鼓胀起来,要鼓破似的,又突然像是被巨人的口狠狠吸吮了一下似的,“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沉重地塌下来,紧贴在椽木上。
⑨撑起帐篷的桩子、柱子、檩子、椽木……到处都在嘎吱嘎吱乱响,东西晃来晃去。每一阵篷布被风猛烈掀动的“哗啦”声,都紧贴耳膜,逼进心底。并且,这样的响动越来越密集,声势越来越浩大,我裹着被子坐起来,大喊出声:“妈妈——怎么了?”几乎就在同时,风猛地一下子就熄灭了。风听到我说话了!我们全部静下来,不知为什么而害怕。世界也静下来,风停了,帐篷被撼动时的余颤还在兀自进行,并沿着远一些的地方有一阵没一阵地消失。
⑩更多的夜里没有雨,也没有风,空气漆黑平静。那种黑,闭上眼睛是那样黑,睁开眼睛也那样黑。半夜一觉醒来,黑得根本分不清上下左右。比起帐篷里面,在帐篷外面稍微能看清一点周围的情景,但也是一团沉暗的。那样的“看”根本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能感觉到周围的情景,能感觉到周围有光。然而,一抬头,心就静止下来了: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漫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而夜那么黑,那么坚硬。
⑪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我才舒舒服服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
⑫有时候会想,要是肚子永远不饿的话,我们就会在被窝里待一辈子。虽然我们不辞辛苦地在这片草甸上搭起了房子,但最后真正栖身的,却只有被窝。
⑬有时候还会想,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更牢固了。
(有删改)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焦急:
(2分)
(2)坚硬:
(2分)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猛,破坏力之强,突出了“我们”的恐惧心理。(2分)
(2)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夜里草原的漆黑,突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
……
专题13 散文阅读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