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350字。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 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 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 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 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 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 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 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 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 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 “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考生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第一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时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意象是主观的”错,原文第二段最后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C项,“不可创造新的意趣”错误,文章第三段原句是“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