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4810字。

  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度18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①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产生鲜明对比从而表达意象、抒发作者情感的视觉艺术。书法艺术中的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构成了视觉艺术的黑白美,书法家借助这种黑白美来表现蕴藏在内心的精神色彩。
  ②中国书法最大的特征是以墨为主,墨即玄,古代以玄色为正色。在传统审美中,墨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高雅深奥、超凡脱俗,墨色光华,其妙无穷。我们在欣赏书法时,目光往往只随着黑色的墨迹运动,在大片纸上,书法作品的条条墨迹永远是知觉的主体。几千年来,书法家们挥毫泼墨,运用黑白分明的单色和独具匠心的笔墨变化,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书法艺术精品,各具特色。无论是汉魏“尚象”、晋人“尚韵”,还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审美风尚的总结。
  ③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关键在于墨和纸所产生的黑白美。南朝齐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一幅书法作品,字字各有其位置,墨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无字之字更为重要。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能安排好有笔画的地方,就可控制好没有笔画的空白之处。这样有与无互相衬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显得奇妙无穷。人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一般只重视有笔墨处的笔画,至多是“计白当黑”的二者并重。其实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
  ④书法家留在纸上的超逸神韵,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的精神意趣的具体体现。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精美作品,唤起人们判断、欣赏的愉悦之感。书法笔墨派生出来的千姿百态,富有节奏韵律的意境,全在于对黑白点、线的处理和表现,失去黑白,这种内涵丰富的空间形式美也就会失去。书法作品中的黑“肆力在实处”,白“索趣乃在虚处”。有与无、实与虚的对比形成的想象空间,在不同的时间和特定环境中,其代表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或云,或雾,或水,气象万千,海阔天空,其具有包罗万象、纵横八极之妙,不着一字尽得天地万物。只有懂得诗的言外意、乐的弦外音,体察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大象希声、大象无形”的深刻内涵。
  ⑤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把书法称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这是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书法家将自己特有的情怀和意境,寄托于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黑白色彩,以求得一种具有单纯、完整、简约、精微、博大之美的艺术境界,使书法在人们心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
  (摘编自王贺谦《试论书法艺术黑白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书法通过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构成的黑白对比来表达意象、抒发作者情感。
  B. 书法作品以墨为主,书法艺术精品美妙绝伦,富有黑白美,离不开书法家独具匠心的笔墨变化。
  C. 书法作品无笔墨处的高妙神韵,是书法艺术世界精神意趣的具体体现。
  D. 书法笔墨只有通过对黑白点、线的处理和表现,才能派生出富有节奏韵律的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中国书法是一门通过作品中鲜明的黑白对比来营造意象、表情达意的视觉艺术。
  B. 文章引用南朝齐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话,论证了书法作品的神韵最为重要。
  C. 第四段最后一句采用了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论证书法作品中的“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文章对书法艺术的黑白美进行了深入充分的论述,同时指出了人们在品评书法时的一些偏颇之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懂得了诗的言外意、乐的弦外音,就能更进一步理解“大象希声、大象无形”的深刻内涵。
  B. “尚象”、“尚韵”、“尚法”、“尚意”,是书法家们的艺术审美风尚和共同追求。
  C.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只与墨和纸所产生的黑白美有关,与使用毛笔这种工具来书写汉字无关。
  D. 为达到单纯、完整、简约、精微、博大之美的艺术境界,出色的书法家会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特有的情怀和意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发布了《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主题报告。报告显示,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了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