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教案和练习。
16 孤独之旅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
16 孤独之旅
名校讲坛
考点链接
病句——不合逻辑
【典型例题】修改病句: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参考答案】删去第一个“不”。(解析:“防止”与“不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让校园欺凌事件再发生”,与语义不符。)
【主要类型】
1.自相矛盾。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前后矛盾。)
2.否定不当。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重否定不当,应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3.主客颠倒。如:那时候,报纸对我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我”应为主动,“报纸”为被动,可改为“我对报纸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4.分类不当。如:她给山村的孩子们买了衣服、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衣服”不属于“学习用品”,应改为“她给山村的孩子们买了衣服,还买了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技法点睛】
1.注意否定词。如出现“不、非、无、没有、勿、未、否”“不能不、不得不、不会不、没有不、非……不可、难道不”“禁止、切忌、杜绝、避免、防止、预防”等词时,要注意表达的意思是否说反了。
2.注意并列短语。要注意并列词语前后是否对应。
01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
A.掺杂(cān) 旧茬(chá) 戳破(chuō)
B.驱除(qū) 肥硕(shuò) 撅断(jué)
C.眺望(liào) 嬉闹(xī) 纯粹(cuì)
D.捆扎(zā) 撩逗(liáo) 胆怯(qiè)
(解析:A.“掺”应读作“chān”;B.“撅”应读作“juē”;C.“眺”应读作“t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
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