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小题,约7020字。

  崇明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姜夔《       》)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3)杜甫《登楼》中的诗句“       ,       ”,从时空角度延展,描绘了一幅宏阔悠远的壮美景观。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为防止疫情扩散,小区志愿者劝说居民戴口罩,下列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不戴口罩是对他人健康的侵害,请务必带好。
  B.戴好口罩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他人负责。
  C.侥幸心理要不得,不戴口罩终将带给你悔恨。
  D.没有口罩不是借口,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
  二、阅 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
  王晓华
  ①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学批评逐渐成为热点:一方面,随着话语实践日趋活跃,其总体重要性获得了普遍承认;另一方面,它似乎又缺乏类似学科规范的自律法则,时常演变为没有约束的话语狂欢,并因此受到质疑和消解。由此,倡导对“批评”的批评,将“批评”本身纳入批评的视野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
  ②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和作品。这种理解虽貌似“中规中矩”,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批评本身:批评家对批评是否享有“豁免权”? 批评是少数主体自我授权的游戏吗?如何约束批评家的越界冲动?倘若批评本身不能被纳入批评的视野,那么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又如何获得保证?
  ③当然,有人会说:批评家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可以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我规范。然而,如果寄希望于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那么批评依然是独白而非对话。更重要的是,它所依赖的仍旧是自我授权的传统模式——批评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等于把批评家当作不受约束的绝对主体,倡导僵硬而傲慢的独断论。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当下的文学批评时常显现为任性的话语实践:作品的质量往往被忽略,批评蜕变为“赠送桂冠”的仪式;当需要客观把握作品时,批评家喜欢将作品纳入自己预设的模式,甚至以漫长而随意的独白遮蔽了作品中的声音。长期如此,批评的声誉不可能不受到损害。
  ④任性意味着独断。沉溺于独断的快感中,批评家必然忽略他者的存在,最终产生无限扩张的冲动。这种缺乏约束意识的批评可能会异化为“文学的敌人”。在文学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道德主义批评本来是诸种文学批评样式的一种,但当柏拉图将它定义为排他的尺度时,“理想国”中的创作环境便不可避免地恶化了:“为了我们的灵魂之善,要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他们会模仿好人的措辞,按照我们一开始就已经规定好了的类型来讲故事。”于是,描写世俗生活的诗人被驱逐,文学变成了单一的说教和颂歌。事实上,柏拉图并非没有进行任何反思:在对话中,他曾以辩论对手的身份探讨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但这不过是其自我授权过程中的小插曲——结论当然是证明了道德主义批评的至尊地位。
  ⑤显然,批评家的自我批评并不可靠:在一个人的视野中,作为整体的他/她恰恰处于缺席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人可以从各个角度打量“我”,将“我”的全貌摄入心中,因此,对批评的批评可以克服个体的视野盲区。在柏拉图提出道德主义批评模式之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很快就做出了修正:文学描述的人既可能比常人好,也会低于平均水准,因此,文学不一定非得表现嘉言懿行,各种主题均有其价值。虽未提及尊师的名字,但亚里士多德显然对柏拉图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批评。与此同时,道德主义批评实际上已经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文学批评则升格为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矫正的话语实践。
  ⑥在中国文学界,对批评的批评虽然也已出现,但还远未形成常规性的批评样式,未上升为自觉的
  3.第②段加点的词语“豁免权”在文中指的是           。(2分)
  4.下列能根据第③段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批评家无法进行自我批评,不能实现有效的自我反思。
  B.只要改变自我授权的传统模式,就能让批评值得信赖。
  C.当下的文学批评忽略文本的质量,以预设模式做批评。
  D.靠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难免会使批评的声誉受到损害。
  5.下列对“‘复调’话语”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复调’话语”即批评家之间的相互批评,能够消解特权意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