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730字。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学术不端,通常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近20年来,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和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去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截断渠道。发表或通过评审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并赢得学术资源的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评价学术成果价值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必经程序切入,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当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不过,从实践来看,仍然需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规约,防止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流于形式。应在评审专家的选择、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监督系统的运行、结果的规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难以遁形。当然,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非万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
  二是有效追责。在学术评价中,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行使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掌握评审权力的专家是难辞其咎的。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其实,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同样重要。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在内的相关制度的建设,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生长、学术繁荣发展。
  (摘编自朱剑《遏制学术不端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不端,包括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科学实验数据等。
  B. 学者个人学风差、学术素养低以及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公正,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C. 学术不端的行为,古今中外都有,它的危害性极大、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D.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开展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论述了“学术不端”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揭示了“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
  B. 文章第二段转入正题,承上启下,论述学术不端行为和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C. 文章三、四段从两个方面侧重论述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D.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截断渠道”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后者更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 反思。
  B.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易事,根治它更难,这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
  C. 从发表或通过评审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文章第一自然段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可见选项中的“根本原因”不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的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摘编自《飞向太空的航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