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1480字。
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2020.5)
语 文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卷,否则成绩无效;选择题的答案涂到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上,非选择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城内。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其间也有一些不学无术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详细严格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对其进行约束的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摘编自郑汉根《中国政治传统是礼法并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均有关于礼治的政治论述。
B.在作者看来,中国历史既不是大治,也不是法治。
C.唐朝的门下省能够回驳皇帝命令。
D.由于历朝历代拥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官僚制度,中国并不曾形成法治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立法过程民主化。
B.作者认为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C.贞观之治等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体现出中国政治智慧。
D.礼治是法治的重要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法有文化精神,因此中国用文化治国。
B.“隆礼至法,则国有常”体现出礼法合一的治国思想。
C.古代监察制度对官员考核状况进行了严格限定。
D.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盛衰可能存在一致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亮相。中国导弹技术专家、核战略专家、量子防务首席科学家杨承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东风-41”弹长16.5米,弹径2.78米,整体重量达到60余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和现役战略导弹相比,其命中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了百米以内;其机动性能好,可以在颠簸、崎岖、坡度很大的山区道路上行驶、运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