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80字。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2.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