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740字。

  语文试卷答案
  一、 默写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认为物的存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变化,所以“ ______ , ______ ”;而“木”和“金”的变化则让荀子相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在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以自我为标准,对鲲鹏发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质问,庄子认为它们不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______ , ______ ”中蕴涵的有关懂得付出的道理。
  (3) 在陶渊明《饮酒》诗中,“ ______ , ______ ”,前紧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扩展“南山”,后让诗人喟叹“此中有真意”。
  二、 诗歌鉴赏 (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老学庵壁【注】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简单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得太平、无忧。
  D.尾联是诗人对口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2)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 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和发展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的人和事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